三股“寒流”夹击浙江中药企业抱团渡难关
发布时间:2011-04-08     来源:
生意社4月6日讯 中药行业最近风波频起。
起于去年的中药原材料涨价潮,今年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酝酿10年之久的药品行业新规GMP,于上月正式实施,其导致千万元以上的改造成本,大量年销售额在千万之下的中小制药企业或将被淘汰出局。
此外,发改委力推的基本药物降价,在惠民的同时,也挤压着药企的生存空间。
三大难题当前,中药企业如何破题?不久前,浙江中药产业联盟成立,似是对此作出的回应。三股寒流夹击,浙江药企选择抱团渡难关。
三个难题
全国成千上万的中药产品中,产值过亿的仅有80来个,而浙江就占据了其中10来个。让正大青春宝药业技术信息中心主任刘雳颇为自豪的是,正大青春宝旗下的三个主打产品: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青春宝抗衰老片恰恰都在这“亿元俱乐部”内。“参麦注射液去年销售额在3-4亿元,丹参注射液和青春宝抗衰老片都卖了2亿多元。”
刘雳说,尽管卖得这么好,但参麦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却基本赚不到钱。有牢骚的不只正大青春宝一家。在浙江中药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几乎每个被问到的中药产业界人士都说:“中药产业压力最近很大。”
记者了解到,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药原材料价格猛涨、药业GMP新规的实施,以及基本药物降价政策。
中药原材料
价格疯涨
中药行业最大的压力来自原材料涨价。
“就拿我们自己的产品来看,丹参注射液原料主要是人参,参麦注射液原料则是红参和麦冬,两者去年的涨幅都颇为惊人。”刘雳说,前年去东北收人参,价格不过80来块一斤,去年则一下涨到220-240来块一斤。“麦冬涨幅虽没人参那么夸张,但也从前年50多块一斤涨到了去年100多块一斤,涨幅近100%。”
刘雳的说法也得到了浙江省中药研究所药材资源室主任俞旭平的认同:“我前天刚看过‘浙八味’的价格报告,仅去年一年,浙贝价格就上涨了近140%,元胡涨了110%,其他‘六味’涨幅也大多在50%以上。”
“上个月,马应龙药业生产了30多年的三七片因为原材料太贵而停产了。可见最近的原材料涨价有多离谱。”刘雳忧心忡忡地说,三七价格原来只是60元一公斤,如今最高时达到600多元一公斤。
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也显示: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有84%涨价,涨幅多在5%至180%。
新版GMP
推高行业门槛
制药行业规则不少,其中又以GMP、GSP、GAP、GLP最为重要。“新版GMP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刘雳说,新版的要求显然高了不少。比如原来煮药可以用自来水,和家里自己煮药一样,但新版GMP规定一定要用没有杂质的蒸馏水;原来中药只要最后灌装环节灭菌就可以了,如今要求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无菌的。
“最苛刻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指纹图谱标准的纳入。”刘雳说,图谱就是用一束红光照过药液投射出来的图案。“以往这种技术大多用在西药上,因为西药是化学合成的,只有一种成分。只要成分对了,测出来的图谱自然是一样的。而中药则是多种药材一起煎出来的,成分要复杂得多。”刘雳说,即使拿一根冬天出产的人参和夏天出产的人参制成药液来测图谱,图谱也是不一样的。
刘雳还说,新版的GMP允许有5年的适应期,正大青春宝为此投入了1000多万进行技术改造。数据显示,目前国内4824家药企中就有910家处于亏损状态,而国内年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制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刘雳还记得1998年旧版GMP实施时,不少小企业就被淘汰出了局,现在,新的洗盘恐怕在所难免。
基本药物降价
政策压低售价
新行业规则的出台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在推动中药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此时,在全国如火如荼推行的基本药物降价政策却反而压下了不少中药的售价。
“我们旗下三个产值过亿产品中,除了青春宝抗衰老片外,另外两个都在基本药物目录里面。”这就意味着售价会应政策号召而下调。
在基本药物降价的大潮下,“安徽式招标”是个颇受人关注的模式,曾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掀起过一阵争议。
“简单地说,这种招标原则就是价低者得。造成的后果就是,实际招标中,很多价格甚至低于药的生产成本。”刘雳说,企业自然不会干亏本的事,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下,各种猫腻就这样被逼出来了。
比如,“很多时候价格是降下来了,但药却消失了。企业再注册个新药继续卖。也就是最近时常争论的‘药品降价死’现象。”
“但中药根本不可能这么操作。”康恩贝中药研究院院长叶剑峰说,中药文号的审批管得很紧,去年一共也就放出70多个文号,“要是把旧药停掉,去哪弄个新的中药文号啊?”叶剑峰说,康恩贝旗下400多个药品,有30多个也列入了基本药物目录,“这些药基本上都是不赚钱的。”
起于去年的中药原材料涨价潮,今年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酝酿10年之久的药品行业新规GMP,于上月正式实施,其导致千万元以上的改造成本,大量年销售额在千万之下的中小制药企业或将被淘汰出局。
此外,发改委力推的基本药物降价,在惠民的同时,也挤压着药企的生存空间。
三大难题当前,中药企业如何破题?不久前,浙江中药产业联盟成立,似是对此作出的回应。三股寒流夹击,浙江药企选择抱团渡难关。
三个难题
全国成千上万的中药产品中,产值过亿的仅有80来个,而浙江就占据了其中10来个。让正大青春宝药业技术信息中心主任刘雳颇为自豪的是,正大青春宝旗下的三个主打产品: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青春宝抗衰老片恰恰都在这“亿元俱乐部”内。“参麦注射液去年销售额在3-4亿元,丹参注射液和青春宝抗衰老片都卖了2亿多元。”
刘雳说,尽管卖得这么好,但参麦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却基本赚不到钱。有牢骚的不只正大青春宝一家。在浙江中药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几乎每个被问到的中药产业界人士都说:“中药产业压力最近很大。”
记者了解到,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药原材料价格猛涨、药业GMP新规的实施,以及基本药物降价政策。
中药原材料
价格疯涨
中药行业最大的压力来自原材料涨价。
“就拿我们自己的产品来看,丹参注射液原料主要是人参,参麦注射液原料则是红参和麦冬,两者去年的涨幅都颇为惊人。”刘雳说,前年去东北收人参,价格不过80来块一斤,去年则一下涨到220-240来块一斤。“麦冬涨幅虽没人参那么夸张,但也从前年50多块一斤涨到了去年100多块一斤,涨幅近100%。”
刘雳的说法也得到了浙江省中药研究所药材资源室主任俞旭平的认同:“我前天刚看过‘浙八味’的价格报告,仅去年一年,浙贝价格就上涨了近140%,元胡涨了110%,其他‘六味’涨幅也大多在50%以上。”
“上个月,马应龙药业生产了30多年的三七片因为原材料太贵而停产了。可见最近的原材料涨价有多离谱。”刘雳忧心忡忡地说,三七价格原来只是60元一公斤,如今最高时达到600多元一公斤。
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也显示: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有84%涨价,涨幅多在5%至180%。
新版GMP
推高行业门槛
制药行业规则不少,其中又以GMP、GSP、GAP、GLP最为重要。“新版GMP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刘雳说,新版的要求显然高了不少。比如原来煮药可以用自来水,和家里自己煮药一样,但新版GMP规定一定要用没有杂质的蒸馏水;原来中药只要最后灌装环节灭菌就可以了,如今要求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无菌的。
“最苛刻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指纹图谱标准的纳入。”刘雳说,图谱就是用一束红光照过药液投射出来的图案。“以往这种技术大多用在西药上,因为西药是化学合成的,只有一种成分。只要成分对了,测出来的图谱自然是一样的。而中药则是多种药材一起煎出来的,成分要复杂得多。”刘雳说,即使拿一根冬天出产的人参和夏天出产的人参制成药液来测图谱,图谱也是不一样的。
刘雳还说,新版的GMP允许有5年的适应期,正大青春宝为此投入了1000多万进行技术改造。数据显示,目前国内4824家药企中就有910家处于亏损状态,而国内年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制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刘雳还记得1998年旧版GMP实施时,不少小企业就被淘汰出了局,现在,新的洗盘恐怕在所难免。
基本药物降价
政策压低售价
新行业规则的出台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在推动中药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此时,在全国如火如荼推行的基本药物降价政策却反而压下了不少中药的售价。
“我们旗下三个产值过亿产品中,除了青春宝抗衰老片外,另外两个都在基本药物目录里面。”这就意味着售价会应政策号召而下调。
在基本药物降价的大潮下,“安徽式招标”是个颇受人关注的模式,曾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掀起过一阵争议。
“简单地说,这种招标原则就是价低者得。造成的后果就是,实际招标中,很多价格甚至低于药的生产成本。”刘雳说,企业自然不会干亏本的事,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下,各种猫腻就这样被逼出来了。
比如,“很多时候价格是降下来了,但药却消失了。企业再注册个新药继续卖。也就是最近时常争论的‘药品降价死’现象。”
“但中药根本不可能这么操作。”康恩贝中药研究院院长叶剑峰说,中药文号的审批管得很紧,去年一共也就放出70多个文号,“要是把旧药停掉,去哪弄个新的中药文号啊?”叶剑峰说,康恩贝旗下400多个药品,有30多个也列入了基本药物目录,“这些药基本上都是不赚钱的。”